黄则和花生汤:大人小孩都爱吃的古早味
【编者按】
一方水土带来一方味道,美食是城市的一个文化符号。那些历经岁月、见证历史的味蕾经典,留存了厦门这座城的文化与记忆,用独特的味道,讲述独属于厦门的故事。从本期开始,文化周刊新推出“味蕾记忆”栏目,探寻厦门的“老字号”、非遗美食和背后那份文化的延续。


黄则和的花生汤香甜可口。
厦门网讯(厦门日报记者陈冬 见习记者 许舒昕 图/受访者提供)“顶开花,下结子,大人小孩爱吃阿半死。”透过这则闽南语谜语,可以感受到闽南人对花生汤的喜爱。莆田出租车票说起花生汤,厦门人会脱口而出三个字:“黄则和”。
从最初走街串巷叫卖,到中山路老店开张,再到加盟店遍地开花,“黄则和”经历了70多年的风雨沉浮,是中国首批获得“中华老字号”荣誉称号的企业之一。
从挑担叫卖到打出招牌
黄则和1919年出生于厦门。全面抗日战争打响时,黄家老小回到祖籍地泉州避难。抗战胜利后,黄则和一家重返厦门,成家后利用所学烹制花生汤的技艺谋生,在中山路一带开启了花生汤的传奇故事。从那时起,每天凌晨4点左右,黄则和就挑着一钵花生汤担子到开元路鹭江道路口、中山路靠海口的骑楼下招呼客人,他用汤匙轻轻敲打瓷碗,喊着“hua sing teng”(闽南话,花生汤),慢慢被人们熟悉。黄则和也成了厦门码头上叫响花生汤的第一人。
新中国成立后的厦门百废待兴,黄则和瞅准机会,把他每天站在门口叫卖的那个店面(即今天的花生汤店)盘了下来。“黄则和”的招牌,一直响亮至今。
创始人的严谨影响一代代
黄世颖是黄则和的孙子,现任厦门市黄则和食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。小时候,黄世颖就跟着爷爷奶奶生活,住在总店楼上十几平方米的房间里。“从我有记忆开始,每天起来都会看到爷爷在店里忙碌,亲自甄选花生。”黄世颖说,爷爷个头不高,走路很快,做事雷厉风行,看到员工做错事会严厉批评,他对工作的认真和严谨,影响着一代代。
黄则和一家始终坚守着对花生以及花生汤熬煮过程的严格把控,这种几近工业标准的传统小吃制作工艺,让“黄则和花生汤”没有在市场经济的淘洗下“变了味”,成为许多华侨返乡寻味厦门的必经之地。
开发IP衍生项目留存古早味
经历公私合营后,20世纪80年代,黄则和花生汤的牌匾重新挂了出来,黄则和及其子黄荣华开始承租店铺,尝漳州打车票试多元化经营。2016年,黄则和曾厝垵分店开业,这是品牌创立以来第一次开分店。同时“黄则和”还开设了社区店、早餐工程、研发特色伴手礼。
如何保持家族产业经久不衰,还能历久弥新?“我们要跟上技术演进的脚步,在产品、管理、制度上都要创新。”黄世颖说,“黄则和”已尝试做一些IP衍生项目,未来,他们会重点将产品包装与闽南文化相结合,做有情怀的产品。
文章来源
- 11-09
昨日立冬厦门迎来降雨 冷空气到货夜晨更觉寒凉
厦门网讯(厦门日报记者吴晓菁)如约而至的冷空气,给“立冬”的厦门带来了降温,也带来了久违的降雨。气象部门预计,天气渐渐转...
- 11-13
厦门以螨虫过敏为主 秋冬保暖尽量少用毛绒
厦门网讯(厦门日报记者楚燕许舒昕通讯员罗超)最近热播的网络都市偶像剧《半是蜜糖半是伤》收视率长时间稳居第一,剧中女主角江...
- 01-02
突发:沈海高速赵家堡段一柴油车侧翻泄漏 权威通报(视频)
闽南网11月8日讯(闽南网记者李昌乾张恩培文/图/视频)昨晚,抖音、微信等社交平台多位网友向“闽南网漳州”后台反映,在沈...
- 11-09
泉州轻工职业学院举行退役军人职业技能研讨交流会
泉州轻工职业学院举行“兵心·匠心·人人出彩”泉州市退役军人职业技能研讨交流会。东南网记者薛逸群摄会议表彰了46名2020...